资助新书活动 | “物”“史”互证——《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新书发布会成功举行
日期:2023-10-24 来源:本站 浏览:497次
2023年10月15日,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会出版资助项目——四川民族出版社《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新书发布会在天府书展举行,该活动由基金会协办。
发布会现场
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专职副书记、董事罗军,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李锦,该书主编、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余启敏,四川民族出版社社长泽仁扎西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活动。
嘉宾合影
《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是四川省重点出版项目,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郑茜主编,是一部用文物来讲述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的中英双语精品文化读物。该书基于中国民族博物馆长期开展的重要学术工程“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实证体系研究”而编纂,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等历史文化资源,遴选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建构出“物”的谱系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有力地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和历史必然性,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
新书发布会上,四川民族出版社社长泽仁扎西发表了致辞。他说,《何以中华》是四川民族出版社近几年民族文化类图书出版的一个新亮点,该书站在传承中华文脉、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将考古资料和历史研究成果转换成文学性的表达、大众化的表述,兼具学理性和可读性。
四川民族出版社社长泽仁扎西致辞
该书的总策划、四川民族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唐怡回顾了该书的策划缘起、组稿历程和出版经过。她介绍道,《何以中华》具有选题角度新颖、研究基础扎实、现实意义深远等特点,通过品鉴一件件文物,阅读文物背后的故事,广大读者能在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中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书已成功向巴基斯坦输出版权,此外,本书汉藏双语、汉彝双语版也将于年底面市。
四川民族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唐怡发言
发布会上,该书主编、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还与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李锦、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进行了对谈。三位专家学者以主题论坛的形式,就该书的价值和意义做了深入探讨。
该书主编、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说,中华文明是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离散过的民族,她和中国民族博物馆始终秉持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来编纂本书。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人的形象,中国民族博物馆自2015年开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实物表征体系研究”课题,《何以中华》一书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发言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认为,《何以中华》从纷繁复杂的中国文物中选取对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百件,相当艰辛。这具有高度代表性的一百件文物在时间上跨越百万年的人类史,直到新中国成立。从内容上来说,《何以中华》对文物进行了详细解读,展现了各民族你来我往、交流交融的脉络轨迹。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发言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李锦谈道,《何以中华》是一个跨学科研究的成果。《何以中华》第一部分恰如其分地以文物展现了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到以华夏为核心的演变过程;第二部分聚焦于中华民族自在发展时期,运用了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展现了大量人群与人群的互动、政权与政权的互动,来说明这些分分合合的背后有一个中华一体的关键因素;第三部分中,近代以来,中华各民族团结起来抵御外侮,建立新中国,这是中华民族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的历史。《何以中华》聚集了权威的学者、机构以及出版社,才呈现出当前这一优秀的研究成果。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李锦
中国民族博物馆馆员赵振烨还在发布会上为读者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文物微讲座”,她以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双鋬三足白陶鬶、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金上京铜坐龙等《何以中华》一书中5组代表性文物,为大家讲述了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彩故事。
中国民族博物馆馆员赵振烨进行微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