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项目资讯 | 从图书到电影,大型红色纪录片《追·寻》即将上映,真实再现伟大长征路

日期:2023-07-21 来源:本站 浏览:573次

 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会(原“四川新华文化公益基金会”)2018年资助的融合出版项目——大型红色纪录电影《追·寻》,由国家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红色作家张品成执导,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和江西张品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电影《追·寻》,历时三年外景拍摄,一年后期制作,八年孕育,目前该电影已举行完四场观影会,将于今年8月在全国院线正式上映。

QQ图片20230714095723.jpg

影片简介 

 四川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自然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行经路程最长、停留时间最久,转战最频繁、付出牺牲最大,重大事件发生也最多的地方。“爬雪山过草地”更是红军长征中的标志性事件,是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伟大长征精神的象征。

QQ图片20230714103453.png

《追·寻》画面

 为了绘制出详实、准确的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行军路线图,填补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从而更好地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军史研究专家周军从2005年开始,组织民间考察队每年坚持进行数月的考察,对红军走过的每一处草地、每一座雪山逐一进行踏勘。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江西张品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红色纪录电影《追•寻》,是依托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军长征过草地行军路线详考》《红军长征过雪山行军路线详考》两本图书为蓝本,拍摄的追溯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路线的纪录电影。

QQ图片20230714100201.png

《追·寻》蓝本

 考察队对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行军路线的实地踏勘,纠正了史料上的多处错漏,搜集了沿途民众对红军的回忆、讲述的红军故事,拍摄下红军留下的红色文化遗迹等,同时也留存了考察的艰辛历程。考察队经过十余年艰苦不懈的努力(七次穿越草地,近百次登上相关雪山垭口),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四川出版发展公益基金会、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的有力支持以及四川、云南、青海红军长征区域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积极配合下,“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行军路线实地考察”项目得以圆满完成。

QQ图片20230714101010.jpg

拍摄过程

观影感言 

 四川女红军战士李琳小儿子时军

 感言:

    我母亲李琳于1933年8月,12岁时参加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长征时是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看护员,1935年总医院驻扎在西康(现属马尔康)大藏寺时加入共青团。走过了雪山草地,也亲眼目睹我们的红军伤员不屈不挠、不愿拖累部队、不愿做俘虏,宁肯牺牲自己的感天动地的壮举。

    重走长征路一直也是我的愿望,我也认识一些红军后代,他们有的还走过了几次长征路,当然他们是体验性的,是按父辈的足迹前进的。

     今天看了《追·寻》这部大型红色纪实片,很受感动,周军及其壮士们不是红军后代,但他们勇敢执着,坚韧不拔的踏勘红军长征在雪山草地的每一座雪山,每一片沼泽,历经艰辛。完准的描绘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更正了原来模糊的地名和战役,真是了不起!

 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的孙子沈向濂

 感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由伟人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10月所写的七律长征诗,气势磅礴,把红军长征的经历进行了高度概括。这首七律诗从我们上小学起就被带入了语文课本里,被广为传颂,耳熟能详。

     看了纪录电影《追·寻》,对草根红军专家周军(影片中主角)有了深刻印象。周军为了踏勘红军长征过雪山的真实路径,和一帮志同道合的非红后年轻人(一群自愿的摩托车骑行队),从2005年至2022年,历经17年多次深入到四川的各大名山,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重走红军的路径,进行了一次次艰苦的爬雪山的行动。期间遭遇到的各种艰难困苦: 气候恶劣,道路泥泞……可他们都没有停止,没有后退,终于完成了一次次的壮举!让我感慨万千,令我佩服!望红军的精神代代相传!

 该片真实地记录了考察队十多年来在长征精神感召下考察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的艰难历程,为后世留下详实可靠的考察数据。考察队历时十余年、历尽千辛万苦完成的考察、拍摄工作,是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在四川观影会结束后,已正式启动“红军长征在四川行军路线全程实地踏勘详考再出发”项目。新一轮的踏勘,不仅是对红军长征在四川的路线考证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更是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工作做好铺垫,具有重要而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640.png

《追·寻》封面






在线留言

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会员登录

立即修改